预防肝炎的关键 把住“病从口入”关

发布时间: 2022-04-07     浏览次数: 71

再三强调“拒绝外卖”、“拒绝外卖”、“拒绝外卖”


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感染对象以青少年及儿童为主,它是各种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一般潜伏期为2~6周,轻症病程12周,重症可致数周或更长。甲肝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节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

甲肝的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爆发性的主要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一旦易感者吃了含有甲肝病毒的食品和未经煮沸或煮熟的污染饮水和食物,或生食用粪便浇灌过的蔬菜、瓜果等均可患甲型肝炎,引起暴发或散发感染。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居住拥挤、人口稠密、环境卫生差,更容易发生甲型肝炎的感染和高度局限性流行;一旦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发烧、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皮肤发黄,有的病人有腹胀腹泻,尿呈褐色,大便色浅等甲型肝炎的症状,检查肝脏有肿大和触痛或叩痛的体征。肝功能检查显示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防甲肝的关键就是把住病从口入

要搞好饮食卫生,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养成不喝生水、不吃不熟不洁食物及毛蚶等小水产品、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流水洗手等好习惯。如条件许可,在流行期间或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儿童和体弱者,可注射甲肝疫苗,必要时还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预防。

 

v乙型病毒性肝炎

 

一、预防控制乙肝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1. 乙肝是一种危害大的严重传染病,但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和其它措施预防。

2. 乙肝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3.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并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

4.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免费接种。

5. 推广新生儿以外重点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6. 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使用安全自毁型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杜绝医源性传播。

7.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由于乙肝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

8. 目前,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医学科技领域亦尚未攻克有些媒体广告宣传的“转阴”“根治”等难题。

9.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接受医学观察和随访。乙肝患者要规范治疗、定期检查。

10. 乙肝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预防乙肝是全社会的责任。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在全球广泛流行的传染病。主要侵害肝脏,引起炎症反应,破坏干细胞,导致功能受损,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其主要经血传播,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乙肝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我国属乙肝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区,据最新调查,我国乙肝感染流行率为34.28%,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7.18%,据此推算我国仍有HBsAg 携带者9300万人,全国目前感染过乙肝病毒的有近5亿人,估计全国有现患慢性乙肝病人约2000万例,其中一部分人将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乙肝给病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危害人民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包括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其中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乙肝病人或HBV携带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液体中含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均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液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 未获得有效免疫的人群对HBV都具有易感性。

三、诊断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监测结果。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发布2009年实施的卫生行业标准—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四、预防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免疫预防)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是最安全的疫苗之一。

1.免疫程序 目前我国采用3针按0、1、6月程序接种。“0、1、6”免疫程序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接种第1针,第2针在第1针接种后1个月(1~2月)接种,第3针在第1针接种后6个月(5~8月)接种。如果出生后24小时内未能及时接种,仍应按照上述时间间隔要求尽早接种。

2.免疫效果 婴儿、儿童和青少年接种乙肝疫苗后,95%左右可产生免疫力。接种乙肝疫苗成功者的免疫持久性较好,即使抗体滴度岁年龄增长下降,但仍存在免疫记忆,在遇到HBV后仍可以产生回忆反应,一旦感染HBV,能迅速引起细胞免疫反应,产生高水平的抗体(抗-HBs),清除HBV。

() 传播途径预防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 (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中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均应戴手套,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

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 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对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性交时应用安全套。

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意外暴露HBV后预防

在意外接触HBV 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 等,并在3 和6 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10 mIU/ml 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0 mIU/ml 或抗-HBs 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 ,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 (20μg),于1 和6 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针乙型肝炎疫苗 (各20μg)。

 

 

 

 

 

v认识丙肝危害  提高防控意识

 

避免危险行为 丙肝可以预防

1、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注射毒品。

2、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

3、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用品。

4、倡导无偿献血,杜绝非法采、供血。

5、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它穿刺工具。

6、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

我国的丙肝发病率及死亡率急速上升,危害性日趋严重。2009年报告的发病人数是2003年的6倍多,死亡率窜升到传染性疾病第五位。目前我国约有丙肝患者4000万。80%的急性丙肝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高达50-85%的急性患者会转为慢性丙肝,20-30年后,部分慢性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成严重的肝硬化,甚至肝癌。

目前丙肝无疫苗可预防,一旦感染丙肝,仅有20%患者自发清除病毒,隐匿的丙肝患者会成为危险的传染源。

尽管目前仍无丙肝疫苗可用,但是丙肝患者在及时、正确、合理的治疗下完全有可能被治愈。有近70% 患者可获得病毒的有效清除,其中99%的患者停药后不复发。

认识丙肝和丙肝病毒

丙肝病毒体呈球形,直径小于80nm(在肝细胞中为36~40nm,在血液中为36-62nm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囊膜,囊膜上有刺突。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丙肝的症状

    丙肝的隐蔽性较强,病程比较慢,感染丙肝病毒(HCV)的患者往往没有任何症状,慢性丙肝病人甚至可以在20年间没有任何明显症状。有少数患者可能会感觉身体无力,恶心和右季肋部不适等,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总之,大部分丙肝患者的症状非常轻微,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感染丙肝病毒后,自身往往感觉不到,一旦有症状出现,很可能已经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丙肝的危害

丙肝病毒对肝脏破坏是非常隐蔽的,很多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检查经常表现为正常,所以容易被漏诊。而人体一旦感染丙肝病毒,转化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几率比感染乙肝病毒要高。医学研究表明,在丙肝慢性感染者里,如果不进行早期的及时治疗,大概有60%~80%的病人会发展成慢性肝炎。加上丙肝的症状不明显,使人们忽视就诊,更容易因此耽误了治疗。久而久之,慢性丙型肝炎会逐渐缓慢地产生肝纤维化,发展至肝硬化,个别人还会发生肝癌。

丙肝的传播途径

丙肝是一种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但是一般日常的接触如拥抱、握手、交谈不会传播丙肝病毒,主要是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暴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此外,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卫生物品、未通过严格杀毒的理发用品,及其纹身、纹眉、纹眼线、美容、穿耳环孔等均是丙肝病毒隐蔽的经血液传播办法。

丙肝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丙肝患者只要及早到正规医院专科进行确诊,在医师的指导下,及早治疗,规范用药,丙肝是可以被治愈的。丙肝防治,“三早”是关键,即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

丙肝的治疗:1)抗病毒治疗:目前公认比较有效的抗病毒药首推α-干扰素(IFN-α)。

2)免疫调节剂治疗:可以纠正慢性丙型肝炎出现的免疫功能障碍,促进丙肝病毒的清除和病体的恢复。也可配合应用其他抗病毒药。

3)改善肝功能治疗:可参考有关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条目。

高危人群应及早预防

丙肝诊断并不困难,对高危人群进行丙肝抗体检测,以判断是否感染丙肝病毒。如果抗体检测呈阳性,再进一步进行丙肝病毒核酸检测,可以明确诊断。丙肝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输血、输血浆或血制品以及使用被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以下9大丙肝高危人群,应及早做检查和预防。

1、有献血史者,尤其是有献血浆史者;

2、1993年以前接受过输血者;

3、血液透析者;

4、器官移植者;

5、1995年前使用过血液制品者;

6、静脉注射毒品者;

7、HIV感染者;

8、感染HCV母亲所生的婴儿;

9、针刺、刀伤或者黏膜暴露HCV阳性血液的医护人员、急救或保安人员;

 

 

 

 

 

v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的传播及流行特点

    戊型肝炎(简称戊型)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所致,戊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戊肝流行特点类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型流行最常见,少数为食物型暴发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儿童和老年人发病较少;孕妇易感性较高,病情重且病死率高;无家庭聚集现象,流行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30-40天,最短10天。发热伴不同程度畏寒、咳嗽、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皮肤瘙痒、肝大、脾大、少数患者有关节痛及腹泻症状。无慢性化,愈后良好。

预防措施

    戊肝的预防与甲型肝炎相同。主要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为预防水型传播,主要是保护水源,防止粪便污染;注意食品卫生,改善卫生设施和讲究个人卫生。